《風前塵埃——台灣三部曲之二》

  • 陳芳明,施叔青。2007.10。〈鹿港.香港到紐約港:陳芳明對談施叔青〉。《印刻生活文學誌》4:2:26-38。
  • 施叔青。2011.07。〈走向歷史與地圖重現〉。《東華人文學報》第19期:1-8。
  • 朱云霞。2011.08。〈性別視域下的歷史重構:試論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 〉。《中南大學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第17卷4期:165-168。
  • 施叔青。2012.01。〈用小說為臺灣歷史作傳:我寫「臺灣三部曲」〉。《文訊》第315期:20-25。
  • 李欣倫。2012.07。〈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──以施叔青《臺灣三部曲》與鍾文音《島嶼百年物語》為例〉。。《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》第22期:159-203。
  • 黃啟峰。2012.12。〈他者的記憶:試論《風前塵埃》的族群歷史書寫 〉。《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》第7期:73-99。
  • 劉亮雅。2013.06。〈施叔青《風前塵埃》中的另類歷史想像〉。《清華學報》43:2:105-113。
  • 李欣倫。2014.05。〈「寫真」與「二我」:《風前塵埃》、《三世人》中攝影術、攝影者與觀影者之象徵意涵〉。《東吳中文學報》第27期:337-363。
  • 邱雅芳。2014.06。〈施施而行的歷史幽靈:施叔青作品的思想轉折及其近代史觀〉。《文史臺灣學報》第8期:29-52。
  • 簡瑛瑛、吳桂枝。2015。〈華語語系女性歷史書寫與跨文化再現:從施叔青《台灣三部曲》到平路《婆娑之島》〉。《台灣學誌》第12期:1-5。
  • 曾秀萍。2015.06。〈一則弔詭的臺灣寓言──《風前塵埃》的灣生書寫、敘事策略與日本情結〉。《臺灣文學學報》第26期:153-89。
  • 李欣倫。2015.09。〈聲色一場:從施叔青習佛經驗讀《行過洛津》和《風前塵埃》中的身體〉。《台灣學誌》第12期:37-55。
  • 林芳玫。2015.09。〈沈默之聲:從華語語系研究觀點看《台灣三部曲》的發言主體〉。《台灣學誌》第12期:17-36。
  • 李時雍。2021.06。〈後戰爭、物質與記憶:施叔青《風前塵埃》的文野之戰〉。《中國現代文學》39期:49-6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