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

  • 葉石濤。1968.09。〈臺灣的鄉土文學〉。《葉石濤評論集》。臺北:蘭開書局。頁12。
  • 葉石濤。1968.09。〈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〉。《葉石濤評論集》。臺北:蘭開書局。頁142-143。
  • 楊昌年。1976。〈林海音〉。《近代小說研究》。臺北:蘭臺書局。頁568。
  • 游淑靜。1981.07。〈純文學出版社〉。《出版社傳奇》。臺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39-41。
  • 齊邦媛。1983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中國現代文學選集(小說)》。臺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3-4。
  • 康來新。1984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1》。臺北:長安出版社。頁121-122。
  • 汪景濤。1984.03。〈林海音〉。《臺灣小說作家論》。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頁96-121。
  • 張典婉。1984.07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作家之旅》。臺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76-106。
  • 張默芸。1985.09。〈論林海音的小說創作〉。《臺灣香港文學論文選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124-138。
  • 齊邦媛。1986.04。〈閏怨之外──以實力論臺灣女作家的小說〉。《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》。臺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170-175。
  • 張默芸。1986.07。〈鄉戀.哲理.親情──評林海音的散文〉。《鄉戀.哲理.親情──臺港文學散論》。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178-183。
  • 黃重添。1987.11。〈從傳統女性意識到新女性主義〉。《臺灣當代小說藝術彩光》。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137-139。
  • “Candle.” Bamboo Shoots After the Rain: Contemporary Stories by Women Writers of Taiwan. NY:The Feminist Press. 17-18.
  • 何笑梅。1990.07。〈《曉雲》〉。《臺灣百部小說大展》。福州:新華書店。頁259-263。
  • 邱各容。1990.08。〈為兒童寫書的──林海音〉。《兒童文學史料初稿(1945-1983)》。臺北:富春文化公司。頁201-203。
  • 黃重添。1991.06。〈長篇小說概述〉。《臺灣新文學概觀(下)》。福州:鷺江出版社。頁40。
  • 古繼堂。1991.07。〈發現世界中的另一半世界──臺灣文學中的女性意識〉。《臺灣地區文學透視》。西安: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。頁83-91。
  • 古繼堂、黎湘萍。1991.07。〈臺灣文學中的女性意識〉。《臺灣地區文學透視》。西安: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。頁83-86。
  • 張默芸。1992.06。〈論林海音的小說創作〉。《牛聲》。苗栗:苗栗縣立文化中心。頁7-22。
  • 趙朕。1992.09。〈女性小說:異曲同工的和嗚〉。《臺灣與大陸小說比較論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58-60。
  • 王晉民。1994.02。〈林海音的小說〉。《臺灣當代文學史》。南寧: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。頁155-178。
  • 陳素琰。1995.12。〈女人筆下的女性世界〉。《揚子江與阿里山的對話──海峽兩岸文學比較》。上海:上海文藝出版社。頁233。
  • Hunt, Peter and Ray, Sheila G. Bannister(1996).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's Literature. NY:Routledge. 1242.
  • 1997.05。〈臺灣當代文學概況〉。《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》。杭州:杭州大學出版社。頁691。
  • 於可訓。1998.06。〈當代臺、港、澳文學概論〉。《中國當代文學概論》。武漢:武漢大學出版社。頁284-329。
  • 齊邦媛。1998.10。〈江河匯集成海的六○年代小說──林海音〉。《霧漸漸散的時候》。臺北:九歌出版社。頁51-52。
  • 張典婉。1999.06。〈綠樹繁花──林海音與「純文學出版社」〉。《土地人情深》。苗栗:苗栗縣文化中心。頁158-064。
  • 劉林紅。1999.09。〈女姓寫作:文學話語的別依系統──繁花似錦.新蕊吐秀〉。《百年中華文學史論:1898-1999》。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。頁303。
  • 應鳳凰。1999.12。〈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臺灣文學史〉。《中國女性書寫─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。頁208-239。
  • 夏祖麗。2000.1。《從城南走來:林海音傳》。臺北:天下遠見出版公司。
  • 莫渝、王幼華。2000.10。〈清麗平實的親和力──林海音散文〉。《苗栗縣文學史》。苗栗:苗栗縣立文化中心。頁383-388。
  • 王世城。2001.05。〈臺灣鄉土小說的民間性──領銜的鄉土小說家們〉。《中國大陸與臺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》。南京:南京大學出版社。頁219-222。
  • 2001.05。《林海音研究論文集》。北京:臺海出版社。
  • 鄧佩瑜。2001.12。《頌永恆.念海音──林海音的客廳重現》。臺北:格林文化。
  • 2002。《一座文學的橋──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》。臺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。
  • 2002.03。《兒童文學界追思林海音先生感懷會特刊──憶……難忘》。臺北: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。
  • 鍾怡雯。2002.04。〈散文創作觀察〉。《2000臺灣文學年鑑》。臺北:行政院文建會。頁49。
  • 古繼堂。2002.09。〈充滿「兩岸情結」的林海音〉。《臺灣文學的母體依戀》。北京:九州出版社。頁283-297。
  • 2002.11。《林海音:城南依稀夢尋》。鄭州:大象出版社。
  • 2003。《霜後的燦爛──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臺南: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出版。
  • 汪淑珍。2003.01。〈林海音小說修辭技巧探微〉。《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》。臺北:萬卷樓圖書公司。頁161-181。
  • 陳大道。2004.02。〈林海音純文學跫聲初探〉。《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》。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。頁165-208。
  • 劉慧真。2004.04。〈文壇的溫暖陽光──林海音(1918-2001)〉。《客家文學精選集.小說卷》。臺北:天下遠見出版公司。頁135-136。
  • 梅家玲。2004.09。〈女性小說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──林海音與凌淑華的北京故事〉。《性別,還是家國?:五○與八、九○年代臺灣小說論》。臺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頁127-155。
  • 章清怡。2004.12。〈林海音筆下的女性身影〉。《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論文集》。苗栗:苗栗縣文化局,財團法人苗栗縣文化基金。頁219-227。
  • 應鳳凰。2004.12。〈《自由中國》《文友通訊》作家群與五○年代臺灣文學史〉。《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(上)》。臺北:中研院文哲所。頁126-127。
  • 2005。〈林海音〉。《眾花深處: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小說選》。臺北:正中書局。頁189。
  • 樊洛平。2005.02。〈林海音──男權話語遮蔽下的婚姻真相〉。《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》。鄭州:河南人民出版社。頁75-87。
  • 許俊雅。2005.02。〈論林海音在《文學雜誌》上的創作〉。《見樹又見林──文學看臺灣》。臺北:渤海堂文化公司。頁437-464。
  • 古遠清。2005.07。〈走出閨怨的女性文學──林海音〉。《分裂的臺灣文學》。臺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頁90-91。
  • 葉石濤等。2005.07。〈林海音──名家短評〉。《眾花深處: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小說選》。臺北:正中書局。頁231-233。
  • 應鳳凰。2005.08。〈文壇冬青樹──創立純文學的林海音〉。《沿波討源,雖幽必顯──認識臺灣作家的十二堂課》。桃園:中央大學。頁303-333。
  • 陳碧月。2005.09。〈認識小說〉。《小說欣賞入門》。臺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頁9-10。
  • 張瑞芬。2006.02。〈英子的鄉戀──論林海音的散文〉。《五十年代臺灣女性散文.評論篇》。臺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頁52-62。
  • 許俊雅。2006.06。〈林海音〉。《我心中的歌:現代文學星空》。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282-283。
  • 封德屏。2006.07。〈遷臺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──以武月卿主編《中央日報.婦女與家庭週刊》為研究場域──林海音(1918-2001)〉。《永恒的溫柔: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桃園: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。頁18-20。
  • 周玉寧。2006.07。《林海音評傳》。北京:作家出版社。
  • 應鳳凰。2007.03。〈「反共+現代」。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〉。《臺灣小說史論》。臺北:麥田出版公司。頁147-189。
  • 應鳳凰。2007.05。〈林海音:穿越林間溝通兩岸的海音〉。《文學風華: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》。臺北:秀威資訊科技。頁113-120。
  • 2008。〈林海音〉。《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》。臺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441-442。
  • 古遠清。2008.01。〈戒嚴寒流,詩花顫抖──林海音捲入的匪諜案〉。《臺灣當代新詩史》。臺北:文津出版社。頁40-44。
  • 汪淑珍。2008.02。《文學引渡者: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》。臺北:秀威資訊科技公司。
  • 葉石濤。2008.03。〈兩年來的省籍作家及其小說〉。《葉石濤全集.評論卷一》。臺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147-148。
  • 龍瑛宗。2008.04。〈《今日の中國》作者の略歷──林海音〉。《龍瑛宗全集.日本語版.文獻集》。臺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73。
  • 張瑞芬。2008.06。〈建構女性散文在當今臺灣文學史的地位〉。《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.第二集》。高雄:春暉。頁554。
  • 夏烈。2008.07。〈吳濁流、張我軍及林海音〉。《流光逝川》。臺北:爾雅出版社。頁103-111。
  • 林黛嫚。2008.09。〈〈我的童玩〉作品導讀──童玩牽繫著時代記憶〉。《散文新四書.春之華》。臺北:三民書局。頁12-13。
  • 范銘如。2008.09。〈京派.吳爾芙.臺灣首航〉。《文學地理: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》。臺北:麥田.城邦文化公司。頁109-130。
  • 朱雙一。2008.09。〈臺灣文學中的中國北方地域文化色彩──林海音、羅蘭與燕趙、北京文化〉。《臺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》。廈門:鷺江出版社。頁375-388。
  • 汪淑珍。2008.12。〈文學出版的啟航者:純文學出版社〉。《臺灣人文出版社30家》。臺北:文訊雜誌社。頁133-150。
  • 范銘如。2008.12。〈編序──荒漠裡的種子〉。《青少年臺灣文庫2──小說讀本1:穿過荒野的女人》。臺北:國立編譯館。頁8。
  • 路寒袖。2008.12。〈作品導讀──〈一位鄉下老師〉〉。《青少年臺灣文庫2──散文讀本2:狂歌正年少》。臺北:國立編譯館。頁40。
  • 古繼堂。2009.03。〈臺灣女性小理論批評概況〉。《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》。臺北:秀威資訊科技公司。頁290。
  • 李京珮。2009.12。〈曲折的縫綴──《純文學》對五四作家的接受〉。《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:臺灣現當代作文學媒介研究》。臺北:文訊雜誌社。頁77-100。
  • 2010.03。《穿越林間聽海音:林海音文學展展覽圖錄》。臺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