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

  • 龍瑛宗。1964.01。〈林海音〉。《今日之中國》第2卷第1期:65-74。
  • Wang, Betty(1984). “The tragedy of golden carp.” Free China Review.No.6:26-29。
  • 黨鴻樞。1986.07。〈試論林海音散文的藝術結構〉。《西北師院學報》1986年第3期:48-51。
  • 韋體文。1986.08。〈試論林海音小說的獨特性〉。《臺灣研究集刊》第3期:81-85。
  • 王煙生。1987.08。〈林海音的小說創作〉。《淮海論壇》1987年第4期:53-55。
  • 笙川八生。1988.12。〈林海音さんをお訪ねして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會會報》第13、14合刊:181-184。
  • 顧邦猷。1991.11。〈林海音早期的編寫生涯〉。《問學集》第2期:80-90。
  • 周素鳳。1994.03。〈林海音小說中的婚姻與禁錮主題〉。《臺北工專學報》第27卷1期:539-583。
  • 卞新國、徐光萍。1997。〈林海音散文述評〉。《鎮江師專學報》1997年第1期:45-48。
  • 鄭寒梅。1998.10。〈林海音作品中的對比藝術〉。《衡陽師專學報》1998年第2期:57-60。
  • 黃發有。1999.03。〈女兒情結:逃逸與自囚──林海音論〉。《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》第13卷1期:21-26。
  • 黃發有。1999.03。〈林海音的女兒情結與文化鄉愁〉。《齊魯學刊》1999年第3期:44-47。
  • 劉海霞。2001。〈自我意識的回歸──臺灣50年代以來女性文學發展的基本輪廓〉。《華文文學》2001年第4期:21-22。
  • 李文麗。2001.01。〈林海音散文〉。《江西社會科學》2001年第1期:106-107、114。
  • 許俊雅。2002.04。〈日據時期臺灣文化人與上海〉。《臺灣文學評論》第2卷2期:22。
  • 閻純德。2003。〈論林海音的文學史地位〉。《華文文學》2003年第5期:51-56。
  • 周艷麗。2003。〈用悲天憫人的襟懷,察中國婦女之苦痛──淺析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小說主題的意蘊〉。《殷都學刊》2003年第4期:95-98。
  • 陳正治。2004.06。〈林海音與兒童文學探究〉。《應用語文學報》第6期:93-110。
  • 陸麗華。2004.07。〈臺灣女性文學發展概觀〉。《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》第23卷4期:105-106。
  • 劉曉麗。2005.08。〈人生經歷對蕭紅與林海音敘事視角的影響比較〉。《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》第10卷4期:56-62。
  • 曾歡。2006.06。〈趣味人生的趣味書寫──論林海音散文中的兩個世界〉。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》2006年第2期:16-18。
  • 汪淑珍。2006.12。〈純文學出版社出版品階段化特色分析〉。《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》第5期:49-67。
  • 程國君、杜建波。2007.01。〈臺灣女性散文的審美創造〉。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》第36卷1期:86。
  • 王鈺婷。2008.10。〈語言政策與女性主題之想像──解讀《中央日報.婦女與家庭週刊》中女性散文家之美學策略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7期:64-67。
  • 楊絢。2010.11。〈她們的故事──林海音筆下的女性群像〉。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》第20卷11期:40-45。
  • 王鈺婷。2010.12。〈報導者的「中介」位置──談五○年代林海音書寫臺灣之發言策略〉。《臺灣文學學報》第17期:133-158。
  • 王顗瑞。2011.06。〈《從城南走來──林海音傳》敘事特色初探〉。《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》第14期:93-106。
  • 王鈺婷。2011.12。〈想像臺灣的方法:林海音主編《國語日報.周末周刊》時期之民俗書寫及其現象研究〉。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35期:155-182。
  • 陳玉箴。2016.06。〈「家」的身體實踐: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〉。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53期:155-187。
  • 馮永敏、楊淑華、李素君。2016.08。〈戒嚴時期作家參與國語教科書編寫之語文課程觀與知識觀──三位作家口述史之探析〉。《教科書研究》9卷2期:1-34。
  • 吳玫瑛。2019.04。〈跨文化、典律化與戰後臺灣兒童文學生產--以潘人木、林海音及兒童讀物編輯小組」為中心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28期:101-13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