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一葦 主題館
首頁
作家簡介
大事紀
地理標記
著作資料
外譯作品
線上閱讀
作者聲影
評論資料
English
搜尋
其他
陳明道。1968.11.20。〈中山學術文藝理論獎得獎人--姚一葦〉。《文化一週》28版。
鄭均。1969.06.23。〈理想與現實--從《玉觀音》劇本中,看男女主角的愛情觀〉。《大華晚報》27版。
周安儀。1976.10.27。〈姚一葦--創造真正中國人的戲劇〉。《青年戰士報》11版。
黃美序(1978.12). “Yao Yi-wei: A Modern Chienese Playwright”
Tamkang Review
.第4卷第2期:159-197。
林淑蘭。1979.10.10。〈姚一葦是個戲劇迷〉。《中央日報》11版。
王玉斌。1988.01。〈「國劇」的開發--論姚一葦劇作的特點與成就〉。《吉林師範學院學報》1988年第1期:77。
徐學。1988.1。〈姚一葦歷史劇初探〉。《戲劇文學報》第10期:47-52。
顧秀賢。1989.05。〈舞臺劇的最後堅持者--側寫姚一葦〉。《1988年文藝年報》12。
張文彥。1992.05。〈漫談臺灣話劇〉。《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》1992年第1期:76-79。
曹明。1992.05。〈姚一葦的戲劇創作和文學評論初探〉。《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》1992年第1期:80-83。
曹明。1993.01。〈關照人生,關注現實--漫談姚一葦的歷史劇和現代劇〉。《藝術百家》1993年第4期:58-61。
盧善獻。1995.06。〈藝術型態和文化模式的反思--談姚一葦戲劇與文學〉。《龍岩師專學報》1995年第2期:22-25。
王友輝。1997.04.12。〈捨不得這臺戲落幕--悼姚老〉。《民生報》19版。
蔡依雲。1997.06。〈當劇作家走入劇場〉。《表演藝術》第55期:28-30。
董淑玲。1998.01。〈試論《碾玉觀音》的寫實精神〉。《環球商業專科學校學報》第5期:37-41。
紀慧玲。1998.03.25。〈姚一葦學藝定位,全方位觀察--關渡藝院舉辦研討會與戲劇,政戰學校巡演代表性作品〉。《民生報》19版。
紀慧玲。1998.04.12。〈時代倒錯,堅持理想--「戲劇教育家逝世週年研討會」尋找姚一葦定位〉。《民生報》19版。
曹明。1998.09。〈關注人的處境--姚一葦戲劇創作的深刻意蘊〉。《臺灣研究》第43期:92-96。
彭耀春。1999.03。〈悄然反轉:論臺灣前期小劇場〉。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》第26期:66-68。
薛甯今。1999.06。〈論姚一葦劇作之形式與「史詩劇場」之關聯〉。《雲漢學刊》第6期:157-184。
彭耀春。2000。〈建立起我們自己的戲劇--論姚一葦對臺灣當代戲劇民族化的貢獻〉。《華文文學》2000年第1期:17,24-30。
柯雅卿。2000.06。〈姚一葦劇作特色試探〉。《雲漢學刊》第7期:217-238。
王友輝。2001.04。〈暗夜中的掌燈者--姚一葦研究資料目錄〉。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》第28期:22-34。
陳軍。2001.07。〈現代意識與傳統精神的相互溝通--論姚一葦劇作的主題特色〉。《揚州大學學報》第5卷第4期:31-35。
陳軍。2002.06。〈現代技巧與傳統形式的有機融合--姚一葦劇作的藝術特色〉。《戲劇藝術》2002年第3期:91-98。
彭耀春。2002.07。〈論曹禺與姚一葦〉。《江蘇社會科學》2002年第4期:137-142。
朱恆夫。2004。〈論姚一葦的戲劇創作成就〉。《中央戲劇學院學報》2004年第2期:71-82。
熊元義、李國春。2005.01。〈中西悲劇的差異--兼評姚一葦與黃克劍的中西悲劇觀〉。《涪陵師範學院學報》第21卷第1期:1-7。
龍迪勇。2005.06。〈姚一葦的戲劇思想與美學理論〉。《江西社會科學》2005年第6期:24-251。
胡星亮。2005.06。〈轉型:從寫實傳統到現代主義--論1960至70年代臺灣話劇的發展〉。《臺灣研究集刊》2005年第2期:83-91。
陳軍。2007.09。〈論姚一葦的戲劇觀〉。《中央戲劇學院學報》2007年第3期:5-1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