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

  • 李昂。1976。〈紛爭的年代--葉石濤訪問記〉。《群像》。台北:大漢出版社。頁9-30。
  • 黃武忠。1980。〈日據時代最後一位日文作家--葉石濤〉。《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》。台北: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。頁141-143。
  • 彭瑞金、洪毅。1981.01。〈從鄉土文學到三民主義文學--訪葉石濤先生談台灣文學的歷史〉。《不滅的詩魂:對談評論集》。台北:台灣文藝出版社。頁29-65。
  • 包恆新。1988。〈葉石濤及其創作〉。《台灣現代文學簡述》。上海: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。頁136-137。
  • 劉春城。1992。〈長跑者不寂寞--論葉石濤〉。《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》。高雄:派色文化出版社。頁153-164。
  • 徐學。1993。〈葉石濤、陳映真等的客體派文學批評〉。《台灣文學史(下)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477-479。
  • 王晉民。1994。〈葉石濤的文學批評〉。《台灣當代文學史》。南寧: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。頁799-810。
  • 古遠清。1994。〈由葉石濤、詹宏志引起的論爭〉。《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》。武漢:武漢出版社。頁518-523。
  • Martin, Helmut(1995). "Ye Shitao, Taiwans bekanntester bentu-Kritiker und Literaturhistoriker." Lehrer, Kritiker, Literaturhistoriker aus Taiwan sieben Texte. Bochum:Ruhr-Universität. 27-32.
  • 梁景峰。1995。〈文學旗子--與葉石濤、楊青矗暢談〉。《鄉土與現代.台灣文學的片斷》。台北:台北縣立文化中心。頁59-80。
  • 陳萬益。1996。〈論台灣文學的「悲情」--以葉石濤為例〉。《于無聲處聽雷》。台南:台南市立文化中心。頁181-197。
  • 彭瑞金。1998。〈葉石濤--建構台灣文學理論的先驅〉。《台灣文學步道》。高雄:高雄縣立文化中心。頁206-209。
  • 陳芳明,井手勇譯。1999。「植民地主義と民族主義──台湾作家葉石濤の苦境、一九四○─一九五○」。『台湾文學研究の現在』。東京:绿蔭書房。頁159-179。
  • 許壁瑞。2001。〈論當代台灣文學論述的演變--以葉石濤為分析對象〉。《台灣文學論稿》。北京:華文出版社。頁153-178。
  • 葉石濤。2002。《葉石濤的府城文學地圖調查報告》。台北:國家文學藝術基金會。
  • 黎湘萍。2003。〈導言--被「遺忘」的「浪漫」〉。《文學台灣--台灣知識者的文化敘事與理論想像》。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。頁7-9。
  • 彭瑞金計畫主持。2003。《葉石濤全集蒐集、整理、編輯計畫》。台南: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。
  • 梁明雄。2004。〈台灣文學的擺渡者--葉石濤文學批評的建構〉。《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(上)》。台北: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。頁207-235。
  • 彭瑞金。2008。《永遠的懷念--文學大師葉石濤的文學歲月》。高雄: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。
  • 黃文成。2008。〈國民政府遷台以後(1945-1978)--葉石濤論〉。《關不住的繆思--台灣監獄文學縱橫論》。台北:秀威資訊科技公司。頁265-272。